从柳梧新区到拉萨站“落户”

51.jpg

图为柳屋新区,新房鳞次栉比。

53.jpg

图为位于留屋新区的拉萨群众文化体育中心。

54.jpg

图为柳五桥。

2006年7月1日,随着一声巨响,响彻雪域高原的上空,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流雾”成为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的“热词”。 因为青藏铁路最重要的火车站拉萨站“落户”柳屋新区。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六五新区从昔日的荒凉,发展成为如今的拉萨副中心城区,宽阔的水泥大道延伸,宽敞明亮的新房鳞次栉比,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六五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主要支流拉萨河南岸。 转机抵达林芝、昌都等藏东地区。

2007年4月,六五大桥正式通车,直达拉萨市区与火车站。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条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改变。

谈起当地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土生土长的39岁的洛桑赤烈感慨地说,从柳屋新区开车过柳屋大桥,只需几分钟,就能到达柳屋。拉萨市中心,方便快捷。 以前,桥没建的时候,普通百姓骑自行车或者手扶拖拉机到城里要两个多小时; 偶尔要过河,得从六五沟口东侧的小山上沿着河滩走下去,步行2公里,然后乘坐牛皮船过河到拉萨。

在青藏铁路“幸福线”的带动下,曾经世代依靠种植青稞、饲养牛羊等传统农牧业的农牧民放下“牧鞭”走出去出“草原”,又出“草原”。 一条与铁路相连的致富之路。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拉萨城市面临着扩建。 西藏自治区政府决定在留乌乡建设新城区,作为拉萨市副中心。 列为重点区域,大型物流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将全部建成。

作为拉萨城市化进程与青藏铁路延伸的交汇点,柳屋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利用青藏铁路和拉萨火车站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劳务输出。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柳屋村民陆续购买了客货运车辆,不仅载客,还载货。 在拉萨,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支农民“出租车”队,穿梭于火车站和市区之间。 “用征地补偿费,有的(村民)买了面包车拉客,有一点力气的就买了拖拉机。等火车站开发起来,就有机会了。” 洛桑赤烈回忆道。 这是第一桶金。

2015年,洛桑智列成立了柳屋新区热马岗建设有限公司,从柳屋新区主要工地收集材料。 “以前我们都是农民,征地之后,我们需要运输车辆来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洛桑赤烈坦言,虽然工作有点辛苦,但与之前的长途奔波相比,承包工地车辆更安全。 。

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村委会成立了柳屋运输队,洛桑赤烈担任运输队负责人。 采访过程中,他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工地车辆的协调调度全部由他一个人负责。

“为了收入公平,在柳屋区域内,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本地人的车辆。现有车队有自卸车364辆,农作物机械119台,挖掘机78台。” 据洛桑赤烈介绍,这两年生意不错,当时一辆车的收入在20万元左右,今年估计能赚13万元左右。

与刘屋村民自发的从乡村进城“迁徙”相对应,大规模的新区建设规划正在推进。 地点位于刘屋乡,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 。

在柳屋新区柳屋乡,69岁的扎西正在自家院子里悠闲地享受着温暖的秋日阳光。 他说,村里的土坯房都被改造了,全村都盖起了小西楼。 有了电气设备,村民们享受了城市生活,家家户户都住上了西式楼房,生活十分舒适。

据介绍,在总体规划建设中,柳屋新区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仅考虑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等项目,还考虑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等项目。

新区总体建设上,也充分考虑了当地群众的传统生活习惯、气候特点以及对人居环境的特殊要求,继承与创新并重,建设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特别是“新住宅区”。 ”,展示城市新面貌。

此外,规划中还将利用茶坝湿地、中心花园、沿河绿化带打造森林名片,渗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和谐共存、互动。

据了解,六屋新区是拉萨市“东扩、西扩、南跨,一城两岸三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西藏以客运枢纽、现代服务业、旅游集散、总部经济、特色居住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典型示范区。

记者走在柳屋新区的路上,新城的“新”在柳屋新区得到了充分体现。 “新”在规划建设上,基础设施扎实,功能区规划合理。 北部组团依托火车站形成商业金融区,中部组团定位科教文化区。 拉萨市体育场、体育馆、牦牛文化博物馆均坐落于此; 环保上的“新”,从绿化到卫生到污水处理,不仅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考虑了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牧民的生产生活融入其中,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社会公共服务更加公平。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558.com/maifanggushi/160706.html

联系电话
在线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