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岭阳光雅苑小产权房?释放哪些信号?

从近期开工的9个项目来看,分量极重,无论从投资规模,还是社会民生角度都意义重大。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开年初,召开高规格全市水务工作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随后公布20大示范项目,吹响大干快上冲锋号;紧接着发布深圳“水文化地图”,为水文化、水经济发展再添亮点;上周,首批9项精品水务工程集中开工,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水务保障……

一系列动作紧锣密鼓,深圳水务在治水兴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不断放出“大招”。项目背后,有哪些惠民举措值得关注?又为哪些目标在布局?我们可以有哪些期待?

民为基

2025年,深圳将实现自来水全城可直饮

走进宝安区洪福雅苑小区,宝安水务集团设立的“直饮驿站”引人注目。

作为全区首个自来水直饮示范小区,在这里,不仅居民家里入户的自来水可以直饮,人们还可以在“驿站”通过直饮水龙头方便地取水饮用。去年4月,供排水服务团队直接进驻小区,完全解决了物业和居民用水排水的后顾之忧。

洪福雅苑的新气象,是深圳不断提升供排水服务、持续优化营商和宜居环境的缩影。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1700多万的超大城市,深圳水务管理面临的情况复杂。如何保供水、惠民生,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深圳通过供水市场资源整合,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加快自来水厂新建扩建及提标改造,下大力气重点解决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同时,通过强化行业监管等措施,不断促进全市供水行业规范化服务提升,全市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9%以上,水质优良,水量充足。

在此基础上,深圳市下定决心,进一步提出了2025年实现自来水全城直饮的目标。这是国际一流城市的“标配”,也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为此,深圳强化水质风险管控,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运用HACCP管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建设部安全饮用水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与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密切合作;加强智慧供水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监测与预警、现场处置现代化,更好地保障供水水质。

2019年4月,盐田区建成全国首个自来水直饮示范区。预计2023年,深圳市将全面完成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社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工程,为实现自来水全城可直饮进一步奠定基础。

文为脉

“水文化地图”高质量开发水资源

绿地广场、人造溪流、人行栈道,行走在洪湖公园,丝毫看不出这里还有一座水质净化厂。

采用了“全地下式”双层框架结构的洪湖水质净化厂,下层为生产厂区,上层地面为公园。而位于地下负一层的科普展厅“水荷馆”,更是以“水”为基、以“荷”为媒,设有“因荷而来”“水色出尘”“熠熠新生”“四时雅意”4个特色展区,展示了洪湖水质净化厂的工艺流程、特色亮点以及我国污水污泥处理的先进科技等内容。

作为深圳市“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第一个全地下式水质净化厂,洪湖水质净化厂不仅是全国首个全地下5G智慧净水厂,也是深圳“水文化地图”上的闪亮一笔、罗湖区“湖光山色线”的重要节点,顺利入选了水利部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

近年来,深圳把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创新探索超大型城市河流污染整治新路径,推动水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性、根本性、历史性好转,2022年21个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良比例达95.2%,为深度开发水文化、水经济资源,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为了让治水红利最大限度惠及广大市民,今年3月,深圳正式发布了“水文化地图”,以及首批“打卡路线”和“打卡手册”。散落在全市各处的水景点、水设施、水文化场馆串珠成链,形成首批贯通江河湖海、彰显人文底蕴、增进民生福祉的深圳“水文化地图”。

首批“水文化地图”涵盖了山海生态、历史人文、城市景观、科普教育、田园风光等各类主题,市民可以以探索、步行、健走、郊游等沉浸体验,实现在大都市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享得了美”的绿色生活方式,让“水文化”成为这个城市全新的名片,共同谱写新时期人水城和谐共生新篇章。

智为谋

推广智慧水务提供数字化转型示范

位于龙岗区南湾街道丹竹头社区红棉路,有一座总占地面积约1.95公顷、规模为5万吨/日的全地下式水质净化厂。污水通过市政管网以及沿沙湾河铺设的截污干管流入南岭泵站,然后泵送到项目处理,服务人口达40万。

这是深圳首个BIM全寿命周期落地应用的“智慧水质净化厂”示范工程——埔地吓三期。

“这么大的水质净化厂,常规需要至少30人运营,而我们全部运行人员只有17人。”厂长葛彦桦介绍,少人高效的核心秘密,就在于智慧水务系统的应用,以BIM+IOT技术为数字底座,建设智慧高效运营平台,实现与真实环境“无缝”集成。

近年来,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深圳市“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步履不断加快。作为城市重要的构成板块,全市水务系统紧抓国家数字技术、政策和经济机遇,直面“双区”高质量发展下供排水保障、治污防涝高标准和新挑战,坚持走智慧水务之路,系统解决城市水务、环境问题。

顶层设计方面,按照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一体化、集约化”和“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协同”的总体建设要求,梳理形成1个指挥决策中心、“六水共治、工程管理、政务运行”3大业务应用版块、N个数字化场景应用的“1+3+N”智慧水务总体框架;统筹联动方面,强化市区协同、业务融合,建设全市通用性水务业务平台,推动逐步实现全市涉水要素的全面集成、涉水事务的“一网统管”。

此基础上,深圳以数据治理为核心,大力推进水务资产数字化,并按照“实用、管用”目标,基于业务逻辑和管理链条,针对水旱灾害防御、水量平衡、水环境达标、工单管理、工地管理、内控管理6个重点业务场景深化设计,部分重点业务应用模块上线试运行。

2022年,数字孪生深圳河湾流域建设被列入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试点工作;水务工单管理、基于BIM的水务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土保持监管等三项工作被列入广东省智慧水利建设试点任务。

未来,深圳继续强化数据治理,进一步夯实数据底座的数据基础,深入推广水务业务场景,扎实推进“一网统管”工作,将水务管理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以科技创新驱动水务高质量发展。

【记者】黄思华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558.com/sznews/109090.html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