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二小产权房,对不起,让我共情的只有校园霸凌

看过预告片,发现周冬雨剪了平头,也听朋友说这部电影和《白夜行》很像。

说实话,这让我更兴奋了,因为《白夜行》是我顶喜欢的小说。

立刻买了张电影票,动身前去。

电影院人满为患,我还差点买不到票,只能选了第二排靠边的位置,陆陆续续来了很多年轻的女孩子,她们成群结队来看易烊千玺,听说这是他第一次上演电影,也让我多了几分期待。

晒电影票

看电影的时候,点缀着一点小温情,还有几次笑场:

陈念问小北“你硬不硬?”全场秒懂,隔壁的女孩子笑得前仰后合。

小北躺在硬板床

而且,电影细节之处,还保留了小惊喜:

电影结尾里小北不紧不慢跟着陈念出现在监控探头前

共同走在阳光下

他们“真正”意义上走在阳光之下了。

一瞬间,某种暖洋洋的东西击中了心扉。全场观众都轻轻地发出惊呼。

这怕是同一部电影,同一个反应了吧。

当然,更多的是沉默,以及角落无言的抽泣——校园霸凌。

这个足够沉重,也足够黑暗的题材。

少年的光明与救赎

“如果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你忍心让你的孩子出生吗?”

陈念在审讯室问怀孕的女警官

陈念质问女警官

河南禹州7岁女孩被同班同学往眼睛塞纸片中关村二小厕所垃圾桶扣头河南伊川某中学单亲女孩被扇21个耳光...

扒光衣服、撕课本、弄脏课桌、拍裸照...这种事情还少吗?

中国每十个孩子就有一个遭受到校园暴力。

影片中的每一个暴力镜头,无时无刻都在中国大地上演着。

不同的人,不同的姓名,不同的面孔,做着同样的事情。

当青春披上血衣,痛苦却又无可奈何。

校园暴力屡见不鲜

电影中陈念选择了忍耐,理由是为了高考。只有高考成功了,才是真正的成功。

她以为,只要度过了高考,一切奇怪的事都会停止,黑暗就会结束,迎来胜利的曙光。

她以为,只要关键时候相信正义的警察,相信老师,就会有未来。

她错了。

同学的排挤

当她被几个提着老鼠笼的女生追赶时,选择了拨打警察电话——没接!

无奈,她靠自己躲在垃圾桶中,侥幸可以逃过一劫。

没想到这时候,正义的警察电话竟然回拨过来了,被霸凌者听到了。

当时,我和电影院的小伙伴一样陷入了恐惧和无法言语的绝望。

陈念打电话求助无果

可笑的是,影片的后面,她被警察质问“你为什么不相信警察”

陈念被警察审问

陈念无言,她曾经相信过,差点丢了性命。

她还敢再相信吗?她只有自己了。

她想办法想活下来,选择了选择投靠了小北,这个她曾经瞧不起的社会混混。

这时候,她发现,以暴制暴,比什么都管用。

或许,暴力并不是正确的,可是,它确实真实有效的手段。

或许,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光明抛弃了你,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世界。

相互帮衬

她与小北两个人躲在城市的边缘,吃同包泡面,睡同一张床,为了同一个未来而奋斗

本以为事情可以慢慢变好,也对未来有着几分憧憬。

陈念和小北许下了一起去北京的承诺。

小北也曾憧憬地问“什么是押题”

“本科毕业生一年的工资是多少啊?可以是两千吗?”

滋生的情愫

可惜不久后,这种枪虾和虾虎鱼互利共生的关系,破裂了。

在一次对峙中,陈念失手把霸凌者推向楼梯。

没想到,一条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为了掩盖作案痕迹,小北替陈念抗下罪名。

少年过于幼稚,也过于无知。

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能输。

陈念说:哪怕出去一个人也好

相互包庇1

小北说: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相互包庇2

我想,这种关系已经不能用爱情来定义了。

相比《白夜行》中的共同犯罪,这两个少年之间存在的,我想,是同一个信念吧。

未来可期的信念。

或许,度过少年这一门槛,走出小城市,就能忘得曾经那些痛苦的故事,就能遮住那些不光彩的伤痕。

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吗?换句话说,未来真的可期吗?

并没有,故事的最后,陈念在一家私立学校当老师,这也意味着,她没办法进入体制内,也没法得到社会全方面的认可。

这是他们想要的结局吗?故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相互取暖

光明与黑暗,希望与救赎,少年与成年人之间那条隐隐约约看不清的边界,电影一点点把校园暴力的血腥呈现给观众,一步步带入了导演营造的黑暗泥沼中。

假如这时候,有人能够陪伴在身边,拉她一把,也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也不至于会放弃这个世界。两个少年相互陪伴相互救赎,勇敢地,走向光明的未来。

青春片,该何去何从

自从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当时7亿元的高票房让青春片开始在电影市场中逐渐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比起同类型的青春片,“堕胎、车祸、癌症”这种套路已经不再受人们喜欢了,没办法调高人们的阙值,所拥有的共情力也越来越少了。

相比之下,校园暴力这种社会性的题材,它本身蕴含的高度深刻和政治正确,让人无法反驳。

因为深刻,所以显得其他类型的青春片肤浅。

因为黑暗,所以显得其他类型的青春片傻白甜。

《狗十三》剧照

《后来的我们》、《狗十三》、《嘉年华》,同样是青春片,前者受人诟病,观众少,热度低,而电影《少年的你》却上了好几天热搜。

论其背后的原因,且不说故事起承转合是否完美,配乐、画面是否精美,剪辑是否恰当,起码它的题材已经足够正确了,再加上流量影后的buff加成,想不火都难。

这好像告诉着我们未来的电影制作方向:影响力明星/好评高的演技派+社会性题材。

确实,这部电影足够优秀,14亿的票房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电影的成功,这无疑让资本家看到背后的商机,势必会形成模仿、跟风。

就像朝大海中滴入了几滴血,不远处,成群的鲨鱼正在赶来。

本文地址:https://www.fang558.com/fangchanchangshi/116768.html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